春夏季常见重点传染病预防大科普

2025-04-14 20
分享到:

春夏交替,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随着气温、湿度波动上升,各类病原体也开始活跃起来,当下是流感、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聚集或暴发性疫情时有发生。

为切实有效预防和控制春夏季传染病,降低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传染病传播流行风险,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这几类传染病预防知识:

呼吸道传染病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特征: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易感染人类,甲型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较高。甲型和乙型流感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冬春季多见,夏季小高峰。 

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一般持续2~3天,或同时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少数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接触传播。

二、新冠病毒感染 

流行特征:新冠病毒感染会随着人群免疫水平降低和新的变异株出现呈现周期性流行,一般时间间隔4-6个月,近期全市新冠病毒感染监测结果显示,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检出率和哨点医院监测阳性率同步上升。目前,国内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为JN.1及子系列变异株。 主要症状:以鼻塞、发热、咽喉疼痛、咳嗽为主,但发热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可能不会发热。咽喉疼痛和咳嗽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容易合并细菌感染。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封闭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三、水痘 

流行特征: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数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暴发流行,病后免疫力持久。 

主要症状:低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皮疹呈向心性分布,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进行传播。

四、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特征: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由腮腺炎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腮腺及其他腺体的肿大,肿胀以耳垂为中心,以冬春季常见,我省近年来发病高峰在4—7月,多发生于儿童,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主要症状: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数小时后,一侧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1~4天后,另一侧腮腺也肿痛,表面发热,手压时有弹性感和压痛,3~5天到达高峰,7~10天逐渐消退。 

传播途径:通过飞沬传染,少数通过用具传染。

五、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1、保持文明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鼻或口;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规律作息。

2、多通风,少聚集集体单位应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与患病人群的接触机会,如果必须前往公共场所,可以选择佩戴口罩减少暴露的风险。

3、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降低传染病感染和重症风险的有效手段。建议无禁忌症人群积极接种相关疫苗,尤其是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

4、及时就诊出现发热、咽痛和咳嗽等症状时,应居家休息,避免带病上班、上课。若病情加重,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5、加强校园疫情防控学校及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缺课登记制度,及时发现出现疑似呼吸道症状的学生。当发现相似病例增多或出现聚集性疫情时应及时向属地疾控中心报告。

 

肠道传染病

一、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流行特征:是由诺如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胃肠炎,又称“冬季呕吐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极易在幼托机构、学校和养老院等集体单位出现暴发疫情。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冬春季节高发,病程一般为2-3天,是一种自愈性疾病,恢复后无后遗症表现。

主要症状:儿童以腹泻为主要症状,成人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同时可伴有发热,头痛、恶心、腹痛畏寒等表现,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补液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二、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手足口病感染类型为EV71型,CA16型、CA6型和CA10型四种类型。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容易发生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三、肠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1、保持文明卫生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饮用生水,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食品或海产品。

2、做好个人防护在外带孩子避免与有发热、腹泻、呕吐、出疹等症状的儿童接触玩耍,同时患儿也尽量少参加集体活动或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3、做好卫生工作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勤换勤洗,并定期在阳光下晾晒。孩子的奶瓶、餐具、玩具等用品应定期清洗、消毒。加强对公共场所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对重点部位(楼梯扶手、水龙头、电梯按钮等)消毒。

4、谨防校园疫情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采购食材时注意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并配备足够的盥洗设施,引导学生做好饭前便后手卫生。如果出现疑似肠道传染病病例,需要及时规范处置呕吐物和粪便,防止疫情扩大传播。

 

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特征: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疫源地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主要症状: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患者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早期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伴乏力、明显食量减少、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逐渐降低。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直接接触病人血液、血性分泌物等体液,也可引起感染。

二、布鲁氏菌病 

流行特征: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和懒汉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 

主要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周。以寒颤、发热、多汗、乏力、肌肉关节疼痛等为主要表现。以长期乏力症状表现比较突出,可伴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骨关节、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损害等并发症。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措施

1、注意居家环境和饮食卫生对家居环境和家宠身上的蜱虫进行清理和杀灭,及时清理院内和住宅周围的杂草、垃圾。对未经检疫或来路不明的牛羊等病死畜的肉,坚决做到不买、不吃、不接触。

2、规范牲畜管理对健康畜进行布病疫苗预防注射。做好牲畜检疫工作,一旦检出病畜,应及时将病畜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病畜流产物、胎盘等必须深埋或焚烧,并做好现场的消毒工作。

3、做好个人防护从事畜类养殖、畜产品加工销售等相关职业的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配备工作服、手套和口罩等防护用品,与牲畜接触后应彻底洗净双手,防止病从口入。在野外劳作或活动时,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避免在草地、灌木丛中长时间坐卧,裸露在外的皮肤可喷涂驱避剂。

4、及早就医一旦出现发热、多汗、倦怠、乏力等疑似症状时,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主动告知是否有患病动物接触史、蜱虫叮咬史和食用未煮熟的牛羊肉或生奶及其制品、是否到过布病流行区等情况。